Chung Ying Stories

  • 對抗遺忘,照亮初衷

    前任藝術總監古天農曾經說過:「中英是很多人青春歲月的總和」。四十年來,一代又一代的中英成員,在這裏投放了好多好多的努力、創意和寶貴的光陰,令我們的生命力不斷延展,造就一齣又一齣的好戲。

    時代經歷變遷更替,但這些心血結晶卻沒有被歲月洗刷而流逝。製作紀錄、繪本及場刊等珍貴物品都被完整地保留下來,而更歷久不衰的是這裏的人和事——這個戲的趣事、那個戲的辛酸,都一一烙印在中英人的心中。

    中英自去年起成立香港首個劇團檔案文獻庫,希望撰寫一本屬於中英的歷史書——把劇團過去的發展及與香港人一同成長的記憶,好好紀錄及整理出來,不讓已過去的默然逝去,緊握初衷,並牢牢記住這些人的付出如何成就今天的中英。

    「中英對照」是中英的特色。回顧最初歲月,劇團只演出英語劇目;其後有華人演員加入,亦開始翻譯外國名著和經典,部分更加入本土元素以中文演出,讓不同的文化在舞台上碰撞;正如香港是中西文化相匯的舞台。

    從今開始,中英 將以「中英對照」之名,在中英劇團 Facebook專頁 不定期分享在時代流轉下,戲劇文化於香港歷年的轉變,亦會對照不同年代中英團員在台上台下的故事,沉澱出中英對戲劇始終如一的執著和熱愛。

    今天所發生的事看起來或許微不足道,但到某天回頭再看,才知青春歲月沒有白過。此刻回望,得知前人的青春造就了中英的當下,讓我們於迎向未來挑戰時有最堅穩的堡壘。

  • 兩代中英人的初見

    於今天落幕的中英四十周年誌慶劇目《初見》,同一個舞台上見證了同樣喜歡演戲的兩代中英人。

    資深演員周偉強、演藝學院應屆畢業生阮瀚祥及劇場自由工作者廖國堯,三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名字,卻不約而同地在中英的舞台,開展演藝旅程。中學時代,周偉強初次接觸劇場後便念念不忘,矢志投身演藝行業。那是還未有演藝學院的年代,不甘因而放棄的他選擇在中英擔任助理舞台監督,盡力協助每個演出之餘,也在旁觀察,過足戲癮。終於,他的才華被看見,轉職為演員,延續與戲劇的不解之緣。

    劇團最重要的資產是人,這個信念在中英裏從來沒變。中英一直是演藝人才的搖籃,多年來孕育了一個又一個熱愛戲劇的靈魂。中英於2019年獲得政府的配對資助,推出「戲劇新晉培育計劃」,新增兩名駐團演員,他們分別是廖國堯(15)及阮瀚祥(Sunday)。前者為榞劇場證書課程畢業生,後者則為香港演藝學院應屆畢業生;二人的演藝才能,令他們共同被選入計劃,在中英開展其演藝事業。

    周偉強與廖國堯、阮瀚祥的出身雖然不盡相同,但英雄莫問出處,經過連番鍛練,他們都於舞台上有亮眼的演出。他們在《初見》一劇中相遇,分享同一個舞台,不同年代的中英人共冶一爐,定能擦出火花。

  • 由《會唱歌的昂船洲》到昂船洲大橋

    科技不發達的年代,舞台製作是怎樣想出來的?

    現今大家對昂船洲的第一印象,可能是能夠從西環碼頭看到的昂船洲大橋;但於90年代前,昂船洲其實是海軍基地。到了 90 年代,香港政府公佈填海計劃,將昂船洲與西九龍連接,興建貨櫃碼頭。

    中英劇團在填海前進入英軍基地的禁區,實地首創了環境劇場《會唱歌的昂船洲》,提出環保議題。當時觀眾在天星碼頭集合,然後搭船到遙遠的昂船洲。船程中,演員混入人堆中,有人扮演觀眾,有人扮演導遊,有人扮演船員,又有人扮成嘔吐的乘客。到達昂船洲後,一同走入樹林,林內建了一間屋,是著名演員暨導演李鎮洲的獨腳戲,昂船洲快消失了,也沒有雀鳥唱歌。

    設計師運用了島上的天然環境,製作了一個易遷易拆的佈景。一切由零開始,設計師往現場勘察環境,利用菲林相機拍下現場環境,再回來繪圖、用卡紙及竹籤搭建小屋模型,讓創作團隊清晰地掌握小屋模樣。

    如今,昂船洲已經成為繁忙的貨櫃碼頭,貨物輪轉,原本的雀鳥恐怕都離開當初的小島了。

  • 集合啦!SMILE™朋友會!

    早上10:30,一年一度兒童戲劇班報名賽正式開始!一開閘張生李太黃小姐應聲彈出,陳太何小姐王先生緊隨其後,10:38衝過終點線!成功報名!以上情節,如有雷同,實屬真實,因為兒童班報名日反應總是這樣熱烈,所以中英團內都稱之為「跑馬仔」。

    2008年,中英為元朗劇院及葵青劇院的場地伙伴。為了於社區推廣藝術,中英在兩個劇院的大堂舉辦了一系列的親子戲劇工作坊,就是SMILE™的前身--中英戲劇樂園班。由於當時仍未設有網上報名,每次家長均需以傳真、電郵或郵寄方式遞交報名表,而反應熱烈的程度更令中英的傳真機超出負荷,一度罷工抗議!

    初期的兒童戲劇課程以親子工作坊及短期課程為主,內容上雖沒有太大連貫性,家長可以在旁見證子女學習藝術並成長,卻是珍貴的體驗。2014年,課程正式改革為SMILE™中英兒童戲劇課程,以兒童五大發展範疇為主軸。課程比以往更受歡迎,因此劇團以抽籤形式分配學額,讓每個小朋友都有接觸戲劇的機會。自此之後每年暑假也會有SMILE™ SUPERSHOW,由小朋友合力演出短劇,而家長就可以「觀看」小朋友的學習成果。

    時至2020年,因疫情關係,中英未能如過去的暑假一樣,跟小朋友在劇院見面,但中英仍推出SMILE™ Summer Online網上課程,以五個獨特故事繼續陪伴小朋友成長。各位家長及小朋友,新學期即將開始,集合啦!

  • 怪人的人體鍊成術

    「大哥哥,來玩吧......」

    日本漫畫《鋼之鍊金術師》風靡全球,講述一對兄弟挑戰禁忌之術嘗試鍊成人體的故事。但原來早於二百年前,瑪麗.雪萊筆下的《科學怪人》早已有類似的橋段──人類妄圖以非自然方式創造人類,最終鍊成怪人,導致無法挽回的悲劇。

    中英劇團於2010年把《科學怪人》搬上舞台,當時為求逼真,運用了美國電影特技化妝所使用的鑄模技術,製作怪人的人體模型。

    「鍊成」的過程絕不輕鬆。當時的氣溫只有大約7度,演員需要赤裸上身,由工作人員倒上以冰水開釋的模漿,並維持靜止狀態兩小時以固定石膏。整個倒模過程中工作人員需要加開暖氣、射燈以保持人體溫度,脫模後亦為演員準備驅寒的薑茶,才能讓演員回溫。模具形成後,經歷脫模、上色、精修疤痕等多重功夫才可上台與觀眾見面,絕對是台前幕後的一大挑戰。

    今年十月,中英為觀眾帶來《科學怪人.重生》。導演盧智燊摒棄十年前華麗繁瑣的風格,脫下逼真的模具後,中英怎樣鍊成怪人?重生的,是劇本,是維特和怪人,還是你和我?讓我們一起在劇場尋找答案。

  • 中英劇團的誕生只是一個偶然?

    不少資深觀眾或許已知道中英劇團是由Peter Day於1979年創立,但你又知道一切只是一個偶然嗎?

    當年,Peter Day初到香港在英國文化協會工作,與朋友閒聊間提及香港劇場發展,有感香港缺少教育劇場 (Theatre-in-Education) ,於是決定要在香港創辦一個涵蓋教育劇場的劇團。

    他以引入教育劇場、透過戲劇讓學童學習英語,以及改善香港劇場的技術等為目標,提出了一個為期六個月的試驗計劃,並獲得英國文化協會、市政局等機構資助。籌得足夠資金後,Peter Day找來Glen Walford擔任劇團首位藝術總監,又在英國聘請技術人員及演員遠道來港工作。

    1979年8月,劇團正式創立。作為香港首個引進教育劇場的專業劇團,中英當時挑選了莎士比亞的名著《威尼斯商人》作首個學校巡迴演出的劇目。《威》其時為中學英國文學科的教材,新穎而有趣的演出讓學生更加投入學習,因而大受學校歡迎,不少中學老師於演出後紛紛來信,大力支持在香港成立一個長期推動教育劇場的劇團。

    在短短的六個月中,中英劇團的團員馬不停蹄,踏遍不少中學的台板。教育劇場以外,同年中英亦在大會堂劇院上演兩個公開演出 ──《三分錢歌劇》及《小丑學校》,向大眾展現出中英靈活多變的風格及專業的藝術水準。

    全賴Peter Day與一眾創團團員的努力,一個創立劇團的「試驗計劃」取得空前成功,為團員打下強心針,更奠定了中英劇團「中」、「英」並重的發展方向,讓中英得以在香港茁壯成長,繼續將全民戲劇的理念散佈至每一個社區。

  • 中英搬上鬼屋?

    「紅磚屋有落!」相信是不少中英人的共同回憶。但又有多少人知道,這幢充滿英倫風情的紅磚屋,前身原來是舊英軍醫院?

    舊英軍醫院(Old British Military Hospital)坐落於半山波老道十號,1906年建成,並於1907年正式啟用,相信是本港第一間永久性軍事醫院。建築物主要分為左翼、右翼及中部。兩翼分別是各病房所在,中部則為行政大樓、手術室等。

    隨着位於京士柏的新英軍醫院落成,原址亦曾被改作香港英童學校的新校址,直到1979年英童學校遷出,又被政府用作辦事處。自1990年開始,政府以特惠租金將這幢建築先後分租予多個非牟利機構。

    中英自1991年起進駐西翼及地庫,有傳前身是太平間,雖然一直無從稽考,但走到地庫還是有少許寒意(註:是因為文獻庫有溫度調節……)。再翻查文獻,發現此處曾被計劃用作興建醫院墓地。由於一直找不到任何相關的資料證明計劃確實執行,相信最後沒有成真,但仍為這幢百年建築物添上一分神秘感。

    波老道紅磚屋於2009年被評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,如今已成了中英著名的景點,近三十年間,在此創作了過百個劇目。團員更曾在2000及2008年以「波老道實驗室」為題,創作了數個短劇。位處半山,鬼魂之說未必為真,但排練室外美好的風光卻實在地為團員創作增添養份。

  • 雪地精靈為你送上聖誕祝福

    Santa Claus is coming to town

    耳熟能詳的一句歌詞,除了勾起你對聖誕節普天同慶的歡樂回憶,有否也令你回想起某個飄雪的聖誕夜?

    2011年,由中英演員集體創作、盧智燊自導自演、再配以朱凌凌作現場音樂演出的《夢魅雪夜》,就曾經在舞台上施展奇蹟。故事講述雪夜精靈因地球不再下雪而失落,決定派出紅衣信差改寫人間命運。紅衣信差牽着八隻馴鹿精靈,為六個遺忘了愛的人及時送上幸福的信 。在聖誕佳節,說出當日沒有勇氣說的一句話,或許就能使奇蹟發生,讓雪夜重臨人間。可愛的馴鹿精靈帶領紅衣信差為他人找回幸福的同時,也讓本身不相信聖誕的紅衣信差領悟到愛的真諦。

    「珍惜眼前人」雖是老生常談,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。在疫情的影響下,我們失去了許多與親朋好友相聚的時光。面對未知的將來,把握每次相聚、說出心底愛意,尤其顯得重要。

    縱然香港未能擁有白色聖誕,今個聖誕亦未能於劇場相見,我們仍希望藉着與你們回顧這齣暖心的聖誕音樂劇目,為你們送上祝福。